叙事的核心是讲故事,通常需要客户通过口述或者写作的方式来描述出自己过往的经历。在讲述的过程当中,所有的故事元素将会被重新组合,许多的困惑和疑虑也会逐渐暴露,此时再借由治疗师帮助客户进行梳理、改造,从而发现并赋予故事新的积极意义。
这种方法之所以被人们推崇,是因为它摆脱了传统心理治疗当中,客户过度依赖咨询师的状况。
“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问题。”
叙事疗法大大提升了客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,它要求接受治疗的一方本身主导整个过程,而咨询师在其中只充当辅导帮助的角色,治疗不再是单向输出、被动接受的过程,而是形成了一个平等积极的互动。
程绪此刻已经完全放松下来,他的肌肉线条不再紧绷,脸上的表情也从僵硬变得自然,将内心的两种情绪剥离外化之后,他感觉自己似乎轻了不少。
米博彦开始了询问:“你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开的还记得吗?”
程绪答:“大概在我上初中的第二年。那个时候他们两个吵得最凶,我每天都睡不好觉,写作业的时候不专心,总是喜欢竖着耳朵去听客厅和主卧室里有什么动静,喜欢听他们两个在说什么。”
米博彦:“你听到什么了吗?”
程绪摇头,“具体事情我已经忘了。可是那个时候因为父亲会突然和母亲动手,我很害怕所以只要他们同时在场,我通常都是处于临战状态。
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吵了,父亲回来和我说,母亲在外面有了别的男人,她不爱我们,也不要我们了。”
米博彦道:“你当时是什么感受?”
程绪语速快了起来:“我很恐慌,很害怕。我不知道父亲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,就傻乎乎地去找母亲确认,她否认了但是她很生气。再后来,她和我一起出门吃了顿饭就离开了……我觉得,可能是我的话伤害了她,所以她才选择离开我,她一定对我失望了。不然为什么这么多年,从来都没有联系过我呢?”
讲故事并不是目的,客户的叙述结束之后,更重要的步骤便是对这个故事的重新编排和诠释,也称“重写”故事。人的记忆并非单一线性思维,客户在讲述的时候往往不是按时间顺序或者真正的事件发展顺序,他们往往会挑出那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,而忽略故事当中的细枝末节。治疗师应当注意这些漏洞,在对话询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丰富故事内容,并引导客户建构不同于过去的认知,对于故事的“结局”进行‘重写’。
程绪的愧疚不仅在于他后来对母亲的恨,而且在于他始终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母亲的离开。这份愧疚之下掩埋着的更深的认知是:我的母亲并不爱我。
部分安全感的丧失、自卑心理的产生、自我评价的降低以及除被父亲引导之外的对母亲恨意的产生,都来源这一认知。然而对于当年还在上初二的程绪来说,他并不能很清晰地剖析出母亲离开的真正原因,于是就形成了:我犯了错误,母亲没有像平时那样原谅我而是选择离开我,说明她根本不爱我。我的母亲都不爱我,说明我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。
米博彦想了想道:“你有没有想过,也许母亲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离开,仅仅是因为对你的父亲失望。或者她也很想带你走,只是没能成功。”
程绪垂眸,“她不想。她的经济条件比父亲好很多,她应该知道我如果跟着她就会……”
程绪突然收声,他的瞳孔骤然放大,脑海里一些零碎的片段浮现出来:“他们两个离婚之前,我记得有天夜里在卧室大吵了一架。说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