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章 系统有漏洞(2 / 4)

唐朝实行均田制,虽然男子成年就可以分100亩地,称为一户。但是这些地只有20亩是永私田,也就是永久私有田地,可以后代继承和买卖的。另外八十亩以后老了无力耕种,交不起田赋,或者人死以后要收回的。

李直点头道:“这话倒是真的!只是你要想清楚,这耕地可不比宅地,要贵的多。虽然耕地也有好有坏,但是就是一般的劣田也要三两一亩,中田六两,良田十两。村里倒是有些空着没人种的耕地,不知道你要多少?”

李蘅笑道:“当然是全要!”

好家伙!吓了李直一跳,看了看地图道:“村里还有良田三百亩,中田五百二十亩,劣田八百一十亩。这劣田,地不肥,出产少,你要是有钱的话,还是留着多卖些良田好。”

古代地广人稀,土地可以买卖,如同现在的房地产一样。花钱购买的田地也是永私田,不过要缴赋税。和授田的田地不一样的地方,在于,永私田是必须教赋税的,不种也要交税,而授田不耕种不交税。

这也是古代,比如唐朝人均耕地达到15-40亩的情况下,还吃不饱饭的原因。

古代缺乏现代化机械,耕牛也缺,所以一个壮劳力能耕种20亩地已经是极限了。这种极限下的劳作,很累,导致很多壮劳力劳累过度致死。否则的话,就是一亩地产一百斤粮食,也够吃,不会饿死。要知道2018年,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九百多斤。

古人要是一户一百亩地都种的话,就是平均亩产100斤,那也是上万斤粮食,唐初一户人平均为4口,人均粮食2500斤,怎么会挨饿。原因很简单,就是绝大部分的田地分到人手中,其实也是荒芜状态。

唐代粮食的亩产,是按种植粮食的田地算的,如果把荒田都算在平均里面,那么唐朝粮食亩产可能是只有二十斤。

古代劣田产量才几十斤粮食,倒腾半天,交了赋税,再出去种子等等,搞不好还要赔钱。而大唐初期,贞观十三年的时候,全国土地6亿多亩,人口304万户,才1235万左右。这分到手的良田还种不过来,谁还有精力种中田,劣田?

不过,有超级营养液在手,良田,劣田对李蘅来说基本都是不一样的。李蘅笑道:“不妨事,我都要了!田地加宅地,一起是八千六百五十八两银子,钱都在这。烦请五叔,请族老们来见证一下,我们把地契签了。另外还请五叔留意着,以后再有田地我都买。”

“行!”人家有钱任性,李直也就不多说什么了!

至于说村子里怎么有这么多地?倒是让李蘅吃了一惊。21世纪,一个村子的范围不过周围两三里,几百亩地大小,这古代村子可真大。

但是,仔细一想也对,始皇设立郡县制的时候,天下就七百多个县,21世纪市都几百个了。换算一下的话,古代一个县有现代半个市大小。

唐初人口一千两百多万,现在十二亿,人口比现代少了百倍。自然是人少地广,一个村的耕地范围比现代大百倍,范围十里以上。

李家庄子七十八户人家,按照唐朝初期均田,一户百亩地的话,就是7800亩地,加上荒地,山地,范围超过万亩很正常。

很快李直就把六位族老请来,在他们的见证下,李蘅交了银子,拿到了地契。为了表示感谢,每位族老,李蘅都送了四斤肉,让六位族老很高兴。

并且李蘅还请村长和族老及他们的家人,到家中吃了顿饭。饭菜很丰盛,有肉,有鱼,还有鸡,荤菜很多,这样的席面,在村里人办婚宴的时候都吃不上。众人吃的很高兴,李蘅与村长和族老

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,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友情链接: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站点地图xml

Copyright © 2025 https://www.vonsh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<script charset="UTF-8" src="/static/js/m.js"></scrip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