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的过程中,陈平一直在幕后,周勃一直冲在最前面,包括最后的清宫之举,周勃也脱不了干系。
考虑到文帝知道当初高祖的预言:“安刘氏者,必勃也”,而且,在长安城外迎接文帝时,请求私下和文帝谈谈,陈平就已经知道了周勃的内心想法。
于是,文帝就任命周勃为右丞相,迁陈平为左丞相,罢去了审食其的相位。任命灌婴为太尉。
周勃得到任命后,心满意足地出了朝门,脸上不免洋洋得意的骄傲神色,而一旁的文帝却格外敬礼,注目送走周勃。
郎中袁盎,在一旁看了个一清二楚,出班启奏道:
“陛下视丞相为何如人?”
文帝道:“丞相可谓社稷臣!”
袁盎又道:“丞相乃是功臣,不能称为社稷臣。”
文帝问:“何出此言?”
袁盎道:“自古以来,社稷臣的所做所为,必然是君存与存,君亡与亡。”
“丞相在吕氏擅权的时候,身为太尉,不能拨乱反正,后来吕后已崩,各位大臣共谋讨逆时,丞相才乘机行事,据此邀功。”
“现在陛下即位,给予特别奖赏,礼敬有加。丞相不知内省,反而脸上有得意之色,难道社稷臣果是如此么?”
文帝听了,默然不答。
周勃对陈平的让位之举,当然心存感激、尊敬外加十分信赖,像以往一样,与陈平时常酒席往来。
陈平平日里,也很配合右丞相的工作。
这一天,文帝上朝,左右丞相率文武大臣躬身立于殿内,议完了几件大事,刘恒突然问右丞相周勃:
“丞相可知全国一年共审理多少案子?”
周勃一时哑然。
文帝又问:“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是多少?”
周勃“汗出沾背”,还是说不上来。
汉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。
其实,陈平跟周勃一样,同样不掌握皇帝要的这些具体数字。
陈平很镇定,上前奏道:
“禀圣上,你所要的这些数字,有专门负责这些事情的主管官员掌握。”
文帝问:“主管人都是哪个?”
陈平道:“陛下如果要问全国一年共审理多少案子,则应该由廷尉负责;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是多少?则应由治粟内史负责。”
文帝当然不傻,紧接着问道:
“那你们两个丞相做什么事?”
陈平不慌不忙地说道:“我们主管群臣。”
“所谓丞相,职责就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,应付四时变化,对下督促不失时机栽种万物,对外镇抚诸侯安定四夷,对内使万民归顺,卿大夫各尽其职。”
陈平的机智,宽泛而似乎逻辑严密的答辩,巧妙地遮掩了他对具体情况的不查和无知,反给文帝留下了一个胸怀全局的印象。
汉文帝听罢连连点头称善。
周勃在一旁羞得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,连自己的职责范围都搞不清楚,这当的什么丞相。
退朝后,周勃气呼呼地问陈平:“你平时怎么不提醒我,如何回答皇上问话?”
陈平笑了笑,心想,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,不是教你就学得来的东西,于是对周勃说道:
“陛下如果问长安中盗贼的数量,你也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吗?”
周勃服了,较之陈平的足智多谋,自己可是差得远了。
就这件事,周勃称病请求免除自己丞相职务,文帝准许,从此由陈平一人独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