杀,文帝为了保持自己一代明君、仁君的形象,没有让人将这些记录下来。
文帝的妻子、儿子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被杀害,文帝的手上,都沾上了她们的鲜血,这一点,无论他在之后,做了什么,他的形象都不会因此而改变。
代王后和嫡系儿子既然被害,眼下皇帝不能无皇后,宗室也不能无太子,立后和立储的问题,就摆在文帝面前。
文帝这一脉说来也奇怪,薄太后的遭际,原是出于“不科学”和“概率”的意外,而文帝的继室窦氏,也是因祸得福,无意之中成为代王妃子的。
窦氏原是赵地观津人,早年丧父母,只有两个弟弟,大的名窦建,字长君,小的名窦广国,字少君。
两个弟弟都年幼,还不能自立谋生,又赶上兵荒马乱,流离失所,窦氏与兄弟二人,几乎不能生存了。
恰巧赶上汉宫采选秀女,窦氏便去应选,被选入宫中,侍奉吕后。
不久以后,吕后发放宫人,分赐给诸王,每个王五人,窦氏亦在队伍中。
因为原籍在观津,窦氏希望能去赵地,好与家乡接近,当下请托主管太监,把自己的心意告诉太监,请他多关照。
主管太监当即应允下来,不料分派那天喝多了,竟将窦氏的姓名,派入代国。
等到窦氏得知后,找那太监责问,太监才知道搞错了。
但名单已上报奏明吕后,不能再改了,只得好言劝慰,敷衍了一番窦氏。
窦氏也没办法,只好洒了许多珠泪,怪自己命薄,怅然出都上路。
哪知到了代国,竟被代王看上了,选为嫔嫱,春风几度,递结珠胎。
窦氏肚子也实在争气,一连为代王生下三胎。
第一胎生下个女孩,第二、三胎均是男孩,长名刘启,次名刘武。
当时代王有夫人,还生了四个男孩,刘启与刘武属于是庶出,当然和嫡室所生的没法比。
窦氏也自安本分,恭敬地侍奉王后,并叮嘱两个儿子听命于嫡室的四个兄长,所以,姐妹之间,下面的兄弟之间,很是和睦。
代王夸奖窦氏知道礼数,对她格外宠爱。
到了文帝这时,代王后已亡,后宫虽然还有数人,但都比不上窦氏在文帝心中的地位。
到了代王入都为皇帝,于是窦氏及两个儿子,也开始展露头角了。
文帝元年(公元前180年),丞相陈平带领以下诸官吏,联名上书,请立太子。
文帝又再三谦让,说什么他日应推选贤主,不应该早早建立子嗣。
陈平又与群臣再次上书固请,说历代以来,立嗣必子,现在皇子刘启位次居长,敦厚慈仁,允宜立为太子,上承宗庙,下副人心。
文帝于是准如所请,册立东宫,即以皇子刘启为太子。
太子既定,群臣复请立皇后。
太子刘启既为窦氏所生,窦氏应该为后,文帝也因上有太后,称须要禀承母后命,才可定夺。
当下,由薄太后下了一道明谕,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,窦氏于是,终于成为文帝继室,正位中宫。